美国中餐之母江孙芸,拿餐饮界奥斯卡奖,却说:我没有发明什么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
一套相声贯口《报菜名》 , 含了两百多道咱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菜 , 如果按这菜单“急头白脸地吃一顿” , 也不过吃了中餐菜品的冰山一角 。
正是中餐巧妙的烹饪技艺 , 丰富的食材口味 , 吸引了诸多国外饮食爱好者慕名前来中国 , 只为尝尝正宗的中国菜 。
说到“正宗” , 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将正宗中餐带到国外的“中餐女王”——江孙芸 。
原来 ,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 , 中餐在美国意味着在脏乱差的地方吃炒杂碎 , 喝蛋花汤 。 提起中餐 , 就让人联想到酸甜口味和厚重的勾芡……
这让从小就受到美食文化熏陶的江孙芸难以接受 , 初到美国的她 , 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让美国人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菜!
文章插图
图 | 江孙芸
甜出生在一个对吃极为讲究的家庭中 , 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个问题 , 江孙芸最有发言权 。
1920年 , 无锡一个大户人家 , 迎来了第七个孩子 , 她就是人称“七姑娘”的江孙芸(原名孙芸) , 父亲孙龙光是一名铁路工程师 , 曾留学法国 , 母亲虽与父亲是包办婚姻 , 但两人感情很好 。
江孙芸的父母对吃极为讲究 , 当然他们也有讲究的资本 , 据传她家住的豪宅 , 单是房间就有52间 。 江孙芸是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 。
她四岁时 , 孙家举家从无锡搬到北平 。 中国菜的南北口味相差很大 , 但各有各的妙处 , 于是对于吃绝不将就的孙家便请了两个厨师 , 一个做上海菜 , 一个做北方菜 。
这个大家庭就餐时 , 往往满桌珍馐 , 聚集南北菜式 , 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她家的餐桌一点不为过 。
不仅如此 , 在吃饭时 , 父母在尝完每个菜之后 , 还要从菜色、调味、火候和菜品背后的故事等方面进行一番品鉴和讲解 。
喜欢钻研料理的母亲 , 更是对父亲的饮食精心照料 , 比如母亲会根据父亲喝的酒的种类不同 , 搭配几种不同的小菜 , 以让不同食物的味道相得益彰 。
江孙芸虽然贵为千金小姐 , 从未入过厨房 , 但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 , 她对于美食的鉴赏能力已熏陶出一定境界 。
然而 , 那是一个多舛的年代 。 从小浸润在舌尖味蕾上的“七小姐” , 也不得不随着国家命运起伏而开启人生的颠簸之路 。
但自人生之初便拥有的那份藏在各色精心料理中的甜蜜生活印象 , 早已根植于她的血脉中 , 为她日后在异乡寻找家乡味道提供了精神伏笔和味蕾记忆 。
文章插图
图 | 少女时期的江孙芸
酸看江孙芸年轻时的照片 , 会感受到真名媛的气息是相机也无法凝固住的 。 她眉眼间的端庄与温柔 , 优渥生活养就的明晰面庞和清澈无染的眸底 , 是当下拼单“名媛”无可比拟的 。
1942年 , 国内时局动乱 , 日军侵占了北平 , 不得已 , 她随着五姐共同赴重庆的亲戚家避难 。
气质相貌不俗的她 , 又到了适婚的年龄 , 身边自然有许多人追求 , 其中不乏蒋家公子蒋纬国这样有地位、有样貌又有能力的优质青年 。
可是 , 面对蒋纬国的追求 , 江孙芸竟然拒绝了 。 当我用“竟然”这个词的时候 , 明显已经受到当下婚姻观念的影响:人家要啥有啥 , 你还不答应 , 图啥呀?
很明显 , 江孙芸图的不是蒋纬国的家世和浮名 。 这和吃东西是一样的 , 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吃的 , 而最好吃的一定是最适合自己口味的 。
从饮食中延伸出的人生哲学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江孙芸思想的一部分 。 所以 , 面对来自权贵的倾慕 , 她婉言拒绝 。
直至遇到经济学教授江梁 , 二人情投意合 , 她方同意“以他之姓 , 冠她之名” 。
- 美国小伙这种动物寄生虫最多,我们不敢吃,竟在中国那么受欢迎
- 酒楼旺销菜,高颜值
- 在美国很火的中国菜,老外喜欢吃,国人不喜欢,吃货:没见过世面
- 西方人怎么评价韩国菜? 欧洲人还算委婉, 美国人更直接!
- 外国朋友吐槽中餐吃不饱,看了他点的菜后我笑了:能吃饱就怪了
- 酒楼爆款热卖菜
- 美国小伙来中国3年没吃面包,直言这日子放以前想都不敢想
- 薯片捏碎了才好吃?美国专门推出“失败薯片”
- “它”是悲催的入侵物种,刚到中国,就成了盘中餐
- 万物皆可是蛋糕美国vs日本,都败给了中国的它,麻友们太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