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餐之母江孙芸,拿餐饮界奥斯卡奖,却说:我没有发明什么( 三 )


美国中餐之母江孙芸,拿餐饮界奥斯卡奖,却说:我没有发明什么文章插图
放弃容易 , 但坚持很酷 。 推广正宗中餐仿佛是她的一个使命 , 这个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 , 如今终日游走于厨房中 , 不厌其烦地调试各种菜品 , 以达到最理想的味道 。
“福禄寿”开业两年左右 , 有段时间 , 店内的顾客突然增多了 。 这引起了江孙芸的好奇 , 原来“福禄寿”的正宗被一位识货的美食专栏作家发现了 , 并写了一篇名为“发现一个提供真正中国食物的餐馆”的文章发表于《旧金山纪事报》上 。
媒体的力量、专业人士的认可 , 打开了“福禄寿”的口碑市场 , 从此餐馆经营愈发红火 。 由于客人多 , 经常发生等位现象 , 引发一些顾客不满 , 江孙芸便在旧金山的高端区域 , 选了一处可容纳三百桌的店面 , 将“福禄寿”迁址 。
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 当房东听说要租房子开中餐馆时 , 他是拒绝的 , 因为在他印象中 , 中餐馆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 为了打消他的顾虑 , 江孙芸带着房东去她的“福禄寿”参观 , 参观后的房东很爽快地答应了租房给她 。
江孙芸开餐馆初期的苦心经营 , 在时间的酝酿与发酵下 , 散出阵阵回甘 。 来“福禄寿”吃一顿丰富多样、用料讲究的正宗中餐一时间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事情 , 仿佛提起“福禄寿”便会生出口齿噙香的食欲感 , 中餐的魅力开始在美国蔓延 。
美国中餐之母江孙芸,拿餐饮界奥斯卡奖,却说:我没有发明什么文章插图
图 | 当时的福禄寿餐厅
咸如果说食盐是百味之首 。 那么咸味就是味觉中最正统的味道 , 因为正统 , 才能在千滋百味中脱颖而出 , 被人们接纳和依赖 。
当“福禄寿”的生意愈发红火 , 影响力愈来愈大时 , 面对市场竞争、多方面的评价 , 继续坚持初心并不容易 。 但江孙芸深知“福禄寿”被大众认可的重要原因就是“真正的中国食物” , 这不仅是立店之本 , 也是埋在她记忆深处、骨血之中的乡土情结 。
一种饮食 , 一种文化 。 中餐文化辐射的不仅仅是用料、火候和搭配等饮食最显现的部分 , 更是凝结了民风、民俗和历史的文化承载体 。
在“福禄寿”餐馆中 , 你总能看到一个女人身着得宜合体的旗袍、项戴光泽温润的珍珠项链 , 优雅地穿梭于大厅和后厨里 , 她有时在招待客人、有时在试验菜品、有时是在掌勺……
旗袍和珍珠项链这种中国风搭配 , 已成了江孙芸的标志性装扮 。 中国服饰配合中餐文化 , 别有一番韵味 。
为了将最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推广出去 , 扩大规模的“福禄寿” , 装修风格以古色古香为主 , 摒弃了外国人对中国餐馆的金红辉映的刻板印象 。
讲究的雕花镂空、质感的木柱藤椅、典雅的名人字画……走进“福禄寿” , 仿佛走进了北京街面上的一家百年饭店 , 店主人的精心设计 , 让食客产生一种穿梭于时间与空间隧道中的奇妙体验 。
美国中餐之母江孙芸,拿餐饮界奥斯卡奖,却说:我没有发明什么文章插图
图 | 1968年 , 江孙芸用着大筷子
除却这些 , 江孙芸还主动教不会用筷子的客人如何正确使用中式餐具 , 向那些对菜名有误解的客人讲述菜品背后的故事 , 与有烹饪心得的人沟通交流中餐的调制特色……
曾获得全美餐厅排行榜第三名的“潘尼斯之家”的老板、美食家爱丽丝.沃特斯曾在1971年拜访江孙芸向她取经 , 江孙芸不吝赐教 , 两个热衷美食的女人因此成为了朋友 。
爱丽丝.沃特斯在体验了“福禄寿”的餐品和服务后 , 如此评价:“她的食物太美味了 , 而且她会给你讲一个故事 , 听完了你就会想尝尝这道菜 , 每次和她一起吃饭都有收获 。 ”
吃正宗中国味道 , 还能了解中国文化 。 这让那个时代 , 对神秘东方国度有着好奇心的外国人心向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