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七 )


佛像高度与《志》所载大概少有不符,看来高不过60英尺左右。像身衣摺,尤其是腰部,甚为流畅,饶有当时作风,面目四肢则稍嫌呆板。脚部的铜壳厚约10厘米;而右侧飘带下部的铜壳已经失去,只余木骨露出。这像大概是中国最大的铜佛像。像下须弥座上枋上和壹门内,每格都有精美的刻像,而隔间版柱上的盘龙,也极生动有力。
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为文殊,普贤,及多数的小像。这部分大概都是宋代原物。许地山先生说燕大诸君在北壁上还发现了元四年(公元1089年)的题字。在塑壁上,有浮塑的建筑物雏型。其中有重层的阁,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或藏殿的模型;有重层的八角阁,是后世所少见。在这两个小模型里下层墙壁都是在柱间用抹灰墙,而不用砖砌,是研究宋代建筑者所应特别注意的。更有三层多宝塔,不单是很有趣味,并且是饶有历史价值的。现在阁的本身已毁,这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所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至于阁的建筑,宋构已余无多,但是原来的柱础,有作宝装覆莲瓣的,有作上小下大的圆板如《营造法式》所谓櫍者,都是罕见的建筑遗物。
佛香阁两侧两耳殿,御书楼及集庆阁,外部都是清代重修。在佛香阁坍塌以前,全部的布局,气魄的确是宏壮之极,现在大阁已毁,耳殿已失去它们的主人,但比较还完整没有多少损坏。(1933年修建的佛香阁砖龛,于1944年被改建成现存式样,即面阁七间、五檐三层的大阁。与此同时,阁内壁画、浮雕大部分被毁掉。阁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被拆除。)
山门是寺南门,门外有石桥,牌楼只剩下夹杆,隔街尚有大影壁,皆清代所建。山门面阁五间,进深两间;两梢间有天王像。山门已极破烂,西北角屋顶已通天。最令人注目的是檐下斗拱,纤弱的清式平身科夹在雄大的宋式柱头铺作之间,滑稽得令人发噱;因为清代匠人既不知仿古,则凡不是清代的结构,也许都不是清代的东西,在我们鉴别古物时,可以免却许多怀疑。
牌楼门(牌楼门于解放前毁掉。)在摩尼殿后,戒坛之前有个小珍品-牌楼门。门口阔一间,两旁有肥大的柱。斗拱是六铺作出三抄,有华拱三跳。柱头铺作须有三面向外,是环着灯笼椎构造的。补间铺作两朵,每层每跳都有四十五度的斜拱,如后世所称如意斗拱之制。椽子间有券杀。由各方面看来,这小建筑物无疑的是一座很古的结构。
戒坛紧在牌楼门之北有戒坛。坛高二层,正方形,是重叠的石砌须弥座。戒坛的房子是一座五间正方三层檐的建筑物,是清代所创建。戒坛的四周本有回廊,现已拆毁,旧址尚可辨。
阳和楼及关帝庙
阳和楼于解放前被拆毁,关帝庙于1966年冬被拆毁。
 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文章插图
阳和楼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平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
平面极为简单,只是七楹长方形,檐柱之内,后半有内柱一列。此七楹外东西各有碑亭一间,并列的立在台上,台之东侧,在阶级为上下之道。砖台下穿两洞门,左右各一。两洞之间,在台之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及旗杆狮子,牌楼之内为大门,门内则为平面作丁字形的殿。
结构砖台是砖砌,但门券乃石砌,石券之上,又有砖券三层。砖台砌法如城墙,四面都有收分,但有门洞处则垂直。
阳和楼的梁架结构最为精巧,襻间替木皆运用自如。当心间及次梢间梁柱间之接合,各个不同;而两山的构成,更交代得清清楚楚,诚然是健康合理的结构。
貌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在作风上着眼,值得注意的第一点是四角角柱之生起,非常显著,角柱头比平柱头高出约23厘米。第二点是阑额上之刻作假月梁形;月梁的做法在北方极不多见,这一点的雏型,也算是我们一种的收获。屋脊两端微微的翘起也是《营造法式》里的一种做法。此外最有特征的便是斗拱。